PDF WORD 返回首页
 
祂那丰盛的恩典
 乔·克鲁斯       2019-04-03       11127

一、丰富的恩典!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企业高管,主要负责面试那些前来应聘的人。这个人在面试时,坚持要用一间超长的办公室,而他的桌子则正对着办公室的入口。每当应聘者穿过房间,走向他的办公桌时,他都会聚精会神地观察,然后,在求职者落座之前,他就已经决定是否聘用这个人了。

我们并不赞成仅凭第一印象就断定人,并对其归类的做法。但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在有意无意地这样做。我们时常会根据他人的步态、笑容甚至是发型,来冒失地对其作出判断。这很不公平。

那么,问题来了:上帝判断我们的方式,和我们判断彼此的方式一样吗?祂并没有那样做,我们真的该为此感到应幸!圣经说,上帝所做的每件事,都是“照祂丰富的恩典。”(弗1:7)这是多么大的不同啊,“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撒上16:7)

整本圣经中最令人费解的话语,记载在哥林多前书1章27-28节,保罗写道:“上帝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这怎么可能呢?以人的理智看,这绝不可能。既愚拙又卑微的人,怎么能叫那些受过高等教育、拥有卓越智慧的人羞愧呢?

当我们研读耶稣呼召门徒的方式时,便会找到答案。想想看,大教师需要有人来帮助祂将生死攸关的信息,用不同的语言传给万国万族。那么假若是你,你会去哪里寻找能胜任此项重托的发言人或代表呢?你会怎么做我不清楚,但至少我会径直地奔向大学校园,因为那里是培养各种语言和沟通技巧的摇篮。

然而耶稣却不然。他越过当时了不起的拉比学校,却来到海边。渔夫们正在那里撒网捕鱼。在那里,祂呼召了粗俗鲁莽的渔夫,成为祂的门徒。在祂所拣选的人中,有些人言辞很不得体,甚至还说着家乡的土话!这些来自社会最底层、未受教化的农民,怎能满足祂全球使命的要求呢?古希腊的学者和希伯来的大师们个个学识渊博,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境遇自然能游刃有余,但耶稣所拣选的,为什么不是他们?

某个晴朗的早晨,在伯赛大的小渔村,渔夫们正忙碌着整理一晚上的打捞所得。当中有个身体强壮、头脑固执的人,名叫西门,他正在熟练地打理鱼虾,清洗渔网,口中很可能还哼着渔夫小调。他一点儿都没有意识到,那天发生的事情,会让自己的名字载入史册,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当拿撒勒人耶稣从他的身边经过,并注视他的时候,彼得只是个不起眼的粗鲁渔夫。

在那个令人难忘的清晨,当耶稣注视着彼得时,祂看到了什么?在人看来,这位人高马大的渔夫,并不惹人喜爱,他骄傲自负,甚至周围的人可能都尽量避开他。他好冲动,爱管闲事,说话总是脱口而出,不分场合,不假思索。总之,从有限的记录来看,他似乎是那种只有自己的母亲才会爱的人。但是当耶稣看他的时候,祂看到的并不是这些。

耶稣看到的,乃是一个得人的渔夫。祂透过彼得粗俗的外表,看到了这个自负之人藉着祂丰盛的恩典将会成为怎样的人;祂看到彼得坚定的站立,大声的宣讲,吸引数以千计的人来到祭坛前喊着说:“我当做什么,才可以得救?”祂看到,这块顽石藉着祂的恩典将变成璀璨的钻石。耶稣爱这个渔夫,并呼召他作自己的门徒,这是何等美妙的事啊!也正因此,你我才拥有了今日的光景,而不再被腥臭的罪恶之网所纠缠。耶稣来了,祂注视着你我,但祂看到的,并不是我们原本的样子,而是我们藉着祂奇妙大能得以变化更新后的新人。妙哉,祂的恩典何等丰富!

二、变废为宝!

但愿我们能了解海边呼召的所有细节。首先,我想知道,为什么彼得和他的同伴会如此甘心乐意地顺从了这个卑微的加利利陌生人的呼召?祂看上去与他们一样,是位凡夫俗子。耶稣的外表并没有什么佳形美容,使他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圣经告诉我们:祂 “像根出于干地,”(赛53:2)说明他并非英俊伟岸。相反,这个人身着木匠服,双手布满老茧,显然就是附近的村民。

那么,我们该怎样解释,为何这些非常务实的渔民会在听到耶稣说“来跟从我”的话之后,就立即心甘情愿地放弃了他们船和网,而跟从了耶稣呢?从未来的角度看,谁能理解,为什么他们要终生追随这个看上去其貌不扬的农夫?无疑,就在那天,当耶稣呼召他们放弃一切时,在耶稣的面庞和祂的语气中,一定流露出异乎寻常的、无法抵挡的吸引力——爱和力量的光辉是如此大强,以致他们竟一无挂虑,甚至不问将来,便决定跟从祂。圣经没有记录显示他们曾询问过撇下昂贵的捕鱼设备的事,也没有记录他们曾询问过跟从主能得到多少报酬,或是纠结于如何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离别家人或朋友。

但随后,一个伟大的模造工程启动了——祂要将这些难以驾驭的人,造就成强大的传道军团。彼得自身有什么希望能成为了不起的人吗?我想起一段轶事。某天,米开朗基罗沿着古罗马的街道行走,在转角处见到一块裂开的大理石,显然是某个学徒阶段的雕刻者把它丢弃了。尽管这块废石表面有丑陋的裂痕,米开朗基罗还是对着它凝视良久,最终,他叫来助手,把这块废料搬到了自己的工作室。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看到了在这块石料损毁的外表下所蕴藏的潜力,这是其他任何人都没能看到的。他拿起凿子和木槌,开始在这块石头上细心雕琢。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大师用一锤一凿雕琢着这个残品。最终,在他的匠心妙手之下,一副人形雕塑诞生了——除了没有气息外,几乎完美无暇。“大卫像”作为米开朗基罗最完美的杰作之一,多年来一直矗立在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

我深信,这正是耶稣在那称为西门彼得的被损毁的人性中所看到的。这位神圣的艺术家,在渔夫的身上看到了其他任何人都无法看到的东西。塑造彼得的工程启动了。若要去除他品格中的骄傲和自负,则需要许多的锤打。夜晚的登山变相,火炉边的否认救主,还有深夜在海面上的行走——在这位慈爱之师的影响下,一副杰作已然渐渐成形。

我们可以理解彼得的奇迹,因为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在耶稣的眼中,悔改之前的我们,并不比这个高谈阔论、性格粗犷的渔夫可爱。然而当耶稣来到我们身旁,并注视我们的时候,祂怀着同样深切的大爱。我曾经在北卡罗莱纳州赶着一头倔犟的骡子,穿梭于烟草市场。那时耶稣呼召我来跟从祂,从此我的人生不再一样。耶稣怎能将我这块糟糕的材料塑造成才呢?但祂一次又一次地雕琢,乐此不疲。祂拣选了软弱的、愚拙的人,叫有智慧的、强壮的人羞愧。耶稣并没有从你身边掠过,而是亲自来找寻你。对此,你难道不应欢欣鼓舞吗?赞美上帝,因为祂的恩典丰盛无比!

三、我的恩典够你用

想一想,上帝是如何藉着最软弱最卑微的人来颠覆这个世界的。当祂要执行一项惊天动地的伟大之工时,祂会选择谁呢?在英国的北安普顿市,祂来到的一间鞋匠铺,并拍了拍正在摆弄鞋楦之人的肩膀。在那间简陋的铺子里,上帝呼召了威廉·凯瑞,让他远赴印度,并在那片黑暗的土地上宣扬福音。这个鞋匠最终成为了现代印度的宣教运动之父。多年以后,作为一名传教士,我曾有幸到印度宣教,并与第一位皈依基督教的印度教徒威廉·凯里(William Carey)的直系后裔一起作工。

耶稣又来到了芝加哥的一个小巷,并走进一家鞋店。在那里有个推销员,名叫慕迪,是位年轻的基督徒,此刻他的内心正在苦苦地挣扎。那天,耶稣呼召他来为主作见证。于是德怀特·慕迪走出鞋店,成为继使徒时代之后,最伟大的平民布道家之一。后来慕迪与福音歌手桑奇一同奔赴英国,在伦敦举行了大型的系列福音布道会。闲暇之余,他们坐着马车去欣赏郊外的森林,碰巧在那里有一群露营的吉普赛人。慕迪请车夫停下来,然后对挤在马车周围那些声名狼藉的人传道。结束时,桑奇倾情地演唱了一首美妙动听的福音歌曲。这时,有个小男孩儿靠近车轮,全神贯注地望着这位伟大的歌唱家,孩子的神情令桑奇倍受触动,于是他把手放在孩子的头上,说:“上帝啊,让这个男孩成为传道人。”后来,在这位善良的基督徒的影响下,这个吉普赛男孩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传道事业,并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就是吉普赛史密斯(Gypsy Smith)。

耶稣在世时,还呼召了脾气火爆的兄弟俩。此前,他们和父亲西庇太一起,捕鱼晒网。和性情急躁、爱冲动的彼得相比,雅各和约翰似乎更不可能成为传道人。他们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打架。基督之所以称他们为“雷子”,或许是因为在撒玛利亚的那次经历。那一次,因为人们不肯接待耶稣,于是他们就求主从天上降下火来,烧灭整个村子。(路加福音9:52-54)

表面看来,耶稣呼召雅各和约翰作门徒,似乎有损于祂的使命。所有人都看得出,这些门徒但凡一开口,就会让夫子难堪。然而,耶稣知道祂在做什么。祂在暴躁的两兄弟的人生中,看到了闪光的潜质,而其中的一个人,还将成为十二门徒中心肠最柔软的人。他经常依偎在救主的怀中,并且写下了无可比拟的爱之书卷,即约翰壹、贰、叁书。再一次,上帝拣选了世上被人藐视的,叫那强壮的羞愧。因为“罪在哪里显多,恩典就更显多了。”(罗马书5:20)

后来耶稣又到访纽约那片罪恶滋生的老城区——(Bowery)鲍厄里,在肮脏污秽的街边上躺着一个穷困潦倒的醉汉,名叫山姆·哈德利((Sam Hadley)。白天,他躺在路边的阴沟里,那景象令人作呕;夜里,他会爬进一间满是跳蚤的屋子里睡上一觉。这就是耶稣经过时所目睹的一切。然而,这真是耶稣所看到的情形吗?事实是,哈德雷在耶稣眼中绝非无药可救。恰恰相反,掠过堕落与污秽,耶稣看到这个人可以藉着恩典的大能而焕然一新。耶稣呼召他说:“来跟从我”,那个看似被世界所抛弃的人便作出了回应。多年来,山姆·哈德利在纽约的海滨地区传扬福音,吸引了数千人接受了基督那反转人生的恩典,并再次见证了上帝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的大能。

四、尼禄面前的保罗

我们要怎样表述那“更加显多”的恩典能够征服最强大的邪恶倾向呢?首先,这份恩典是白白赐下的,世上的每个灵魂都可拥有。而且它远远超越了我们经常赋予它的陈腐定义。恩典不是理论,不是梦想,也绝非破灭的希望。即或用那个标准定义——人所不配得的恩惠——来描述它的救赎使命,仍是相差甚远。我想说,恩典是一种力量,能满足人生命中的一切需要。正如将一块花岗岩凿成一个完美的人像需要伟大的力量,要把一个罪迹斑斑的垂死罪人变成耶稣基督的形象,则需要更大的力量。

对于恩典的意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惊人作为,在所有的圣经作者中,保罗理解得最深刻、最真切又最感动。假如现在让保罗写信来讲述恩典,可能也无法超越他当年写给哥林多教会的那封伟大的书信。他写道:“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上帝的恩才成的;并且祂所赐我的恩不是徒然的。我比众使徒格外劳苦,这原不是我,乃是上帝的恩与我同在。”(哥林多前书15:10)保罗在一节经文中再三着墨,以阐明恩典,以强调他一切的成就,都完全归功于这一恩典。无论到哪里,他都无时不刻地在传讲这一恩典,并为他在去大马色的路上与基督的奇妙相遇作见证。

保罗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所发生的、不同寻常的事。那天,他与自己曾厌弃藐视的弥赛亚相遇。那时,他正气势汹汹地冲向大马色,要追踪消灭那片土地上的一切基督徒。但有一道大光从天而降,这位自负的法利赛人承受不住那道光,立刻双目失明,然而接下来,他生平第一次靠着自己曾经憎恨的人,恢复了视力。当阻碍他属灵眼光的鳞片掉落时,他便认明自己所逼迫的人正是耶稣,是耶稣的声音在呼唤他,于是他大声回应:“你要我做什么事?”

你曾否想过,耶稣为什么要拣选扫罗——一个犹太团体中最狂热最虔诚的极端分子,使他成为自己的宣教士,去给外邦人传福音?当然,扫罗一切的外在条件,都会使他不在耶稣的考虑范围之内,表面上看,这个人绝不可能来担负这一使命。然而,耶稣基于恩典,作出了抉择——神圣的能力捕捉到了扫罗的激情,并把他的激情化为宣教的热诚。因此,我们并不惊讶于这个伟大的使徒写下这番话:“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上帝的恩才成的。”

在保罗广大的传道生涯中,恩典是如何运行的?他在主眼前蒙恩,主又向他做了什么呢?他在海上风暴中获救(徒27);在遭遇致命毒蛇咬伤之后却安然无恙(徒28);他从监牢中被释放(徒28:18),在要用乱石打死他的暴徒面前生还……对于保罗,恩典是极其真实的。因为在他劳碌辛苦的一生中,每一个危难时刻,恩典都展示出活生生的能力。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保罗服务的外邦城市中,他每一次布道冲锋的首要讲题,都是恩典。他在给以弗所教会的书信中写道:“我本来比众圣徒中最小的还小,然而他还赐我这恩典,叫我把基督那测不透的丰富传给外邦人。”(以弗所书3:8)

保罗是否认为那奇妙的恩典,足以应对他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困难、所有危险呢?一个实例是,保罗一直被某种身体上的残疾所折磨,他明说那是“肉体上的一根刺”(林后12:7)。而我们从他的书信中可以了解到,他患眼病。在给加拉太教会的信中,他写道:“你们……就是把自己的眼睛剜出来给我,也都情愿。”(加拉太书4:15)他还提及自己亲手所写的字很大,似乎表明他的视力确实不好。(加拉太书6:11)

保罗的眼疾越发严重了,所以他特别为此事祈求上帝。在写给哥林多人的第二封书信里,他描述了这段经历:“为这事,我三次求过主,叫这刺离开我。祂对我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哥林多后书12:8,9)这样,上帝救赎的大恩成为支撑保罗的力量,尽管那根刺并没有消失,他却依然坚定不移。

要想体会那充足的恩典之大能,我们需要追随保罗的脚步,去经历他传道工作的最后岁月。因心中怀藏着无法磨灭的愿望,保罗决定回耶路撒冷去传扬福音,但那里的祭司和法利赛人怒火中烧,害得他几乎丧命。所有的朋友都苦劝他不要奔赴险境,并警告他犹太团体对他的偏见已达顶点。然而保罗却回答:“现在我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不知道在那里要遇见什么事。但知道圣灵在各城里向我指正,说有捆锁与患难等待我。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证明上帝恩惠的福音。”(使徒行传20:22-24)。

当恩典在大马色的路上向保罗展现之后,就如同一团火焰在他的胸膛中熊熊燃烧。尽管上帝已经启示他此行的后果,必定是监牢囚禁,但他仍渴望对他所爱的同胞及领袖们分享最后的见证。

敌人正在侍机要攻击保罗。在耶路撒冷,他遭遇了士兵和百姓的围攻,人们还在巡抚的法庭上作假见证陷害他。保罗意识到这些人的敌对情绪极深,于是请求上诉于凯撒。(见 使徒行传 第25章)

接下来的日夜,保罗经历了政治迫害,以及海上风暴中的穷困艰险,最终,他落在了罗马执政者的手中,被囚禁在污秽阴暗的地洞里,那是名为马梅尔定的罗马监狱。现今到这所监狱遗址参观的游客,会在灯火通明中走下台阶,进入那个阴暗潮湿的地洞。我曾经参观罗马,也走过那些台阶,感受着保罗当时的监狱生活。在度过无数痛苦的日子后,保罗终于走出监牢,被带到罗马的皇帝的面前。我曾努力在脑海中思考保罗走向皇宫时的内心感受。那位暴君皇帝统治着一个帝国,但他邪恶无比,嗜血成性,不仅冷酷无情地逼迫基督徒,而且对自己的人民也毫没无顾惜。

当雄辩的保罗被许可站在全天下的统治者面前为自己辩护时,他是多么地激动啊!环视富丽堂皇的宫廷,来自各国的使节齐聚一堂,向皇帝致敬。此刻,保罗的内心感受又是如何呢?他足能为自己提出有利的辩护,以获自由。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他所受的教育赋予了他杰出的口才。然而,当他看到世界各国的贵胄们云集于此时,他感到心潮澎湃,并意识到今时今日他所说的话,将被传到天涯海角,所以他决定不引用罗马的法律来自己伸冤辩屈,而是展开了一场最令人震撼的福音布道,其核心信息仍然是多年前他在大马色的路上,所蒙受的丰盛恩典。

那场布道经久不衰,听到的人在不断地重复着其中的信息,直到它的影响遍及世界。但保罗却被押回了阴暗肮脏的马梅尔定监狱(Mamertine Prison)。后来,他获得了与朋友和基督徒交流的有限自由,但两年后,看守再次把这位年迈的使徒用铁链锁起来,直至殉道之日。

上帝所应许的恩典是否足以支撑这位英勇的使徒,直到他的生命最后一刻呢?是的!最终,罗马士兵押着他最后一次走在罗马鹅卵石铺就的街道上,又经过王宫门前,然后来到竞技场,在那里被处以死刑。当保罗经过王宫门前尼禄皇帝的巨型雕像时,他会想到什么呢?历史告诉我们,这座雕像高达33.5米,当士兵押解囚犯走向竞技场时,不可能看不到。

保罗那天无疑会看到这座雕像,以及刻其基座上的铭文:“尼禄——胜利者。”我们真的想象不到,当保罗抬头望见那巨大的石像及其铭文时,他的脑海里掠过的是什么?保罗一定会想起他坐在哥林多的监狱中,给罗马教会那些正遭受逼迫的圣徒们写信鼓励的情形。因听说尼禄用残忍的手段逼迫圣徒,于是他向他们倾吐从上帝而来的爱与同情。他深情地对他们说:

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患难吗?是困苦吗?是逼迫吗?是饥饿吗?是赤身露体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如经上所记:‘我们为你的缘故终日被杀,人看我们如将宰的羔羊。’然而,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地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上帝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罗马书8:35-39)

保罗亲笔写下的这段激动人心的话语,现今给他自己带来了安慰。当他看到这座雕像上骄傲自大的铭文时,内心必是无比坚定:“尼禄啊,你并非得胜者,你只不过是自己邪恶本性的奴隶。只有基督徒才是自由的,是得胜的人,因为我们‘靠着基督,我们的主,已经得胜有余了。’”

保罗视为他所爱的救主献上生命为最大的喜乐。人不能为肤浅的事而死,但有些东西已经深深的刻入了保罗的心,永远无法磨灭。上帝的恩典是充足而丰盛的——这恩典从未辜负过保罗,更没有辜负过凡凭信心来呼求的人。他们都证明了这恩典是何等丰富。耶稣来了,为要寻找你我,凡被祂看到的人,祂就爱他们,呼召他们来跟从祂。而凡跟从祂的人,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保罗不是从前的保罗,无花果树下的拿但业,也不是从前的拿单业。

再者,我们又当如何评说撒该呢?这位矮个子的百万富翁因为急切地想要见见夫子,为了能看得更清楚而爬上了一棵桑树。这个人曾经是专业的白领盗贼,但那天,当耶稣看他的时候,他贪婪的心便立即被恩典改变了。你是否曾思考过在那一刻所发生的神迹:耶稣呼唤撒该的名字,高声宣布要到他的家与他共进午餐。这个税吏连忙从树上滑下来,并接受了这一盛情邀请。而当他的双脚触及地面的那一刻,他那狡猾的性情就彻底的改变了。他完全成了另一个人。而他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路加福音19:8)

没有人能否认这些话是真悔改的有力见证。撒该有许多方面需要恢复,他承诺要把财产的一半分给穷人。何等能力,短短几秒钟的对话,竟使得一个人的内心,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哦,上帝丰富的恩典,何其深厚,何等宽广!此前,耶稣走在这条路上,看到沟边有个穷人,便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满足了那人的需要。第二天,耶稣再次经过里,抬头看见了树上有位富人,也立刻满足了他的需要。上帝能满足任何阶层之人的需要。此时此刻,祂也一定会满足你的需要。

五、彼得最终的胜利

现在,让我们继续那个身强体壮之渔夫的故事。他的改变,在所有门徒中也许是最具戏剧性的。这一次,耶稣仍然注视着他,但情形却截然不同。当所有门徒都表示将至死不渝、对主忠心时,冲动的彼得表现得比其他所有人都更为高调、更加强烈。他说:“主啊,我就是同你下监,同你受死,也是甘心。”(路22:33)他相信,自己就算必须死,也决不会背叛曾经在渔船边呼召自己的那一位。然而,耶稣十分了解这个热心的门徒,祂知道彼得在说出这话不久,就会遭遇试验,而那脱口而出的誓言将会落空。于是对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今夜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马太福音26:34)

几个小时后,耶稣正在客西马尼园内受苦,门徒们在不远处竭力地要保持警醒。突然,黑暗中传来一群暴徒的叫嚷声,一群手拿刀棒的匪类出现,正在打盹的彼得瞬间惊醒,他立即伸手拔出刀来,以匹夫之勇砍下了敌人的一个耳朵,而耶稣却温柔的责备他说:“收刀入鞘吧。”

叛徒犹大向来人指认耶稣就是他们要抓的人,随后便是一片骚乱。暴徒们野蛮的将耶稣从门徒中分离出来,并拖到巡抚彼拉多的审判厅,在那里遭爱非法的审问。至于门徒,圣经的叙述简明扼要:“当下,门徒都离开祂逃走了。”(马太福音26:56)马太又补充说:“彼得远远地跟着耶稣,直到大祭司的院子。”(马太福音26:58)

这段在外院篝火旁令人羞愧的插曲,深刻地突显了耶稣对彼得那不稳定之性情的洞悉。这也正是为什么耶稣要在“西门”的名字后边加上了“矶法”两个字的原因。(“矶法”也就是“彼得”,意为“滚动的石子”。)在三次可耻地否认救主以便和祂保持距离的过程中,从敞开的门里,彼得能清楚地看到他的主。那曾经亲口宣称你是上帝儿子(路加福音9:20)的嘴唇,现在正因为一个小女子的质问而发咒起誓地否认主。然而,他那发咒起誓以的话语还没来得及说完,就被公鸡刺耳的啼叫声打断了。这时,透过敞开的门,他的眼睛与耶稣平静回视的目光相遇。救主难过地凝视着他,那眼神中饱含的慈爱与怜悯,在彼得破碎的心中燃燃了数个小时。

因为对自己所作的一切感到恐惧,彼得趁着黑暗的遮蔽,慌张地的逃离了现场。出于怜悯,圣经没有允许我们继续追踪这个伤心的使徒。他来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在孤独痛苦中度过那个漫漫的长夜。然而悔恨并没有在逾越节的夜晚结束,也没能在转天的预备日消散。

我们很容易想象出,在耶稣于坟墓中安息的那个特别的安息日,彼得痛苦的心情。他在与自己可能犯下不可饶恕之罪的想法苦苦挣扎,自己卑鄙的行径不断地浮现在眼前,负罪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直到星期天的早晨,彼得才强迫自己与其他门徒汇合。众人彼此诉说着各自的悲伤,他们都在为自己在那晚的懦弱表现而感到羞愧,而彼得比他们任何人都更加伤心。我能想象到,他会下意识地躲到角落里,双眼依旧红肿着,因为昨晚一直在哭泣。忽然,门被推开了,抹大拉的马利亚冲了进来,她气喘吁吁地告诉众人,自己见到了复活的耶稣。众人先是一阵兴奋,接着就被不信的浪头压倒了。玛利亚激动地重复着天使的话,告诉众人应该去加利利亲自迎见他们的夫子。然而圣经却说:“这些话,使徒以为是胡言,就不相信。”(路加福音24:11)

你能想象马利亚的灰心失望吗?她亲眼目睹的事情,却被质疑。“彼得在哪儿?他一定会相信我的见证!”马利亚环顾四周,寻找彼得。当她发现彼得正躲在角落里,便冲了过去,把她的见证向重述了一遍。她对彼得说:“快,咱们去加利利迎见主吧!”彼得沮丧地摇着头:“不,马利亚,我不去。耶稣肯定再也不想和我说话了,因为我发咒起誓地否认了主!”但马利亚却兴奋地脱口而出:“不是这样,彼得,天使对我说:‘去告诉门徒和彼得。’(马可福音6:7)祂提到了你的名字,祂特别希望你在那里。”

还有什么能比马利亚的话语更令人倍受鼓舞吗?还能有什么消息,比这个更让人感到甜蜜幸福吗?来自天上的荣光,仿佛刚刚升起的太阳,照在那位忧伤痛苦之门徒黯然失色的生命中。于是彼得跑啊、跑啊,他要奔跑着传给每个人这荣耀的信息。因此,在圣经记录了“就不相信”的话之后,继续写到:“彼得起来,跑到坟墓前!”(路加福音24:12)他心中回想着那喜乐的话语——耶稣仍然爱他!救主已经饶恕了他!

无须赘述,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夺去彼得的快乐与期待的痛心往事,彼得在黑暗中声嘶力竭地呼喊:“我为什么会这样做?”我们也问过自己同样的问题。“我爱主,但却否认了祂!”然而我们的罪恶已得赦免,破碎的心灵同样也得了安慰!耶稣依然爱着你我,祂立刻答应了我们悔改的呼求。哈利路亚!多么仁慈的救主!我们怎能不爱慕祂?我们也像彼得一样在复原之后经历了新生,一次次地得胜,不断地为夫子结出爱的果实,这一切都因为上帝拣选了软弱的我们,藉着祂丰盛的恩典,叫那强壮的羞愧。罪在哪里显多,恩典在那里就更显多!愿感恩颂赞都归与上帝。恩典之深,心莫测焉!

本系列文章目录
0 1 2 3 4
请分享给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