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太18:21) 我想,我们应当永远感谢彼得,因为他代表我们所有人发声。我真的非常喜欢他的为人,我对他的经历能感同身受,或许你也能。彼得不是整天坐在修道院里祈祷的、与世隔绝的圣人。在生活的困境中,他直言不讳。他会坦率地告诉你他的立场。有时他非常冲动,心直口快,但他很诚实。 一天,彼得来到耶稣面前,向耶稣问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主啊,”他说,“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在得到耶稣的回答之前,彼得抢先一步,自问自答:“到七次可以吗?”(太18:22)对彼得来说,“七”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了。他认为耶稣一定会因为他乐于饶恕人,而称赞他。 犹太的拉比们说:“人若得罪你一次,饶恕他;得罪你两次,饶恕他;得罪你三次,饶恕他。若得罪你四次,就要让他为自己的罪付上代价。”他们认为,无论何人,饶恕他三次就够了。此后,饶恕就被耗尽,要以正义回应这个得罪你的人。 第一世纪的著名拉比——汉纳写道:“原谅邻舍的,决不可以超过三次。”拉比的律法要求在被冒犯三次后,就要以正义待之。 所以彼得认为,饶恕弟兄七次,就会像上帝一样完全。他对饶恕的理解远远超出了法利赛人心中的界限。“七次”,比拉比愿意饶恕人的次数的两倍还多一点。“七”是完全数。 试想一下,当耶稣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第22节)时,彼得会是何等吃惊。谁能饶恕人490次之多呢?我们慈爱的天父能。祂仁慈地忍耐了犹太人数个世纪,并且还一再地向他们施恩。祂差遣了一位又一位先知与信使。最后,又差派了祂的儿子,而他们却把祂钉在了十字架上。祂一直在忍耐地饶恕他们,然而以色列人却一再地背叛祂。 耶稣想让彼得明白这一重要的真理,祂也渴望我们能明白:饶恕——不是由某人得罪你的次数来衡量的。饶恕乃是根植于上帝的本性之中。这是一种仁慈的态度。饶恕里没有怨恨,没有怒气。我们饶恕,是因为饶恕是一件正确的事,饶恕人的,就像上帝。 曾有人得罪你、重伤过你吗?要奉耶稣的名,做像基督的事。今天就饶恕他们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