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第12章 你往何处去?(全书完)
 道格·巴契勒牧师       2019-04-03       5428

“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上帝被称为他们的上帝,并不以为耻,因为祂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

——希伯来书11:16

自1999年3月至2000年3月,一年内,有4340万美国人来往搬迁。(注1)大约占了美国人口总数的15%。人们在想,他们想要去哪儿?

在探索你认为自己到底是谁时,有一点很重要,我们要对两个问题有清楚的认识:第一,我们究竟来自哪里。在第一章中,我们已经讨论过这个问题。第二,我们更应该知道自己到底往哪里去。如果我们是按照上帝的形像被再造并被收养进入祂的家庭,那么天国才是我们的家园。

有人曾说:“逃犯是离家出走的人。流浪汉是无家可归的人。异乡人是离家在外的人。朝圣者是身在异国他乡却走在回家路上的人。”

有位牧场主朋友开车载着一位东方客人穿越德克萨斯西部。途经一片漫长而酷热的荒芜之地,突然,一只色彩鲜艳的大鸟从他们的车前掠过。客人好奇地问:“那是什么鸟?”主人回答:“那是一只天堂鸟。”客人感叹道:“那它离家可真是远啊!”

朝圣者总会思念家乡和故国。重要的是,信徒们都要牢记,世界非我家,当我们信主时,就有了一个天上的新国籍。“我们却是天上的国民,并且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稣基督从天上降临。”(腓3:20)“我们在这里本没有常存的城,乃是寻求那将来的城。”(来13:14)

带我的骸骨回家

我的父亲出生在俄克拉荷马州,他的早年生活十分艰难。15岁时,父亲与无数逃离沙尘暴的移民一道,来到了加州。后来他再也没有回到俄克拉荷马州,而是在加利福尼亚和佛罗里达州度过了他83年的余生。然而奇怪的是,当他规划自己的葬礼时,却在俄克拉荷马州买了一块土地。如今他被葬在那里。我们所有人的内心都渴望安息在出生之地。

按照字典的解释,家是“一个能提供安全和幸福的环境”;“一个被视为避难所或起源地的重要场所”;“国家或城镇,一个出生或长期居住的处所。(注2)有人说,“家是一个使大人物变得渺小,小人物变得伟大的地方。”还有人把家描述为“一个你可以在黑暗中找到出路的地方”。在我们所有人的内心,都渴望在一个安全而熟悉的地方休息。几乎每个人的某些身份都来自于自己民族的根源。

当著名传教士和探险家大卫·利文斯通(David Livingstone)去世后,朋友楚玛和苏希遵其遗愿,把他的心脏埋在了非洲的一棵大树下。然后,他们将他的尸体内灌满了盐,并放在阳光下暴晒14天,再用布包起来,裹进一棵猴面包树的树皮里,最后盖上一块沉重的帆布。他们把这个奇怪的包裹绑在一根长杆上,以便于两个人抬着走。

接下来,楚玛和苏希开始了一段史诗般的危险旅程,他们耗时11个月步行1000英里前往桑给巴尔岛。两人于1874年2月抵达,将利文斯通的尸体交给了诧异万分的英国领事,最终在他们的帮助下运往英国。1874年4月18日,当利文斯通的遗体被安葬在威斯敏特教堂的墓地时,整个伦敦几乎都陷入了停摆状态。

你或许能猜到,这个传奇故事,让我想起了一位圣经英雄,他的尸体也是经过防腐处理后,被抬到了应许之地,并埋葬在了那里。“约瑟叫以色列的子孙起誓说,上帝必定看顾你们,你们要把我的骸骨从这里搬上去。”(创50:25)他的遗骸被手工搬运了四十多年,途经一千多英里,最后被埋在了应许之地。约瑟和大卫·利文斯通都在异国他乡生活和工作,都想被埋葬在祖国。两人也都相信复活,而且都想在自己的家里醒来。

你渴望回家吗?你是否错过了疲惫的朝圣者们人人向往的安息?当我们来到耶稣面前时,我们就能得到。“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11:28)基督的跟随者们在地上并没有永恒的居所。就连造物主也把自己看作是在这个失落世界中流浪的外邦人。耶稣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路9:58)

在19世纪,当人们经过位于伦敦一个时尚街区的罗斯柴尔德大厦时注意到,其中一面外墙的末端还没有竣工。许多人都很好奇,为什么这个世界首富不封上那堵墙。是由于粗心大意还是吝啬?都不是。解释很简单。罗斯柴尔德勋爵是一个正统的犹太人,按照传统说法,每个敬虔的犹太人的房子,都不能彻底完工——为了向世界作见证,房子的主人像亚伯拉罕一样,只是地上的一名朝圣者和客旅。

有句名言说,“家是心灵的栖息地。”也许这就是为何路得愿意放弃摩押的公民身份而搬到伯利恒。她对拿俄米的爱比她的爱国之心更加强烈。路得发表了在圣经中最美好最忠诚的誓言之一。她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你在哪里死,我也在那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得1:16,17)

1852年4月10日,在非洲的烈日下,一名美国人去世了。他被安葬在突尼斯一个孤寂的墓地中。31年后,由一位慈善家出资,美国派遣了一艘军舰前往非洲海岸。美国人亲手打开坟墓,恭敬地把此人的遗骸放在这舰上,然后掉头,驶向他的祖国。

当军舰抵达美国港口时,受到了炮台开火和降半旗的热烈欢迎。当这名男子的棺木被专列运回了美国首都时,一切公务暂停,各大部门休会,当送葬队伍经过宾夕法尼亚大道时,总统、副总统、内阁成员、国会议员、最高法院的法官、陆军和海军的军官,以及大量的普通公民、富人和穷人,都脱帽站立致敬。

他们是在向谁展示这种史无前例的尊重?此人只不过表达了他向往一个宁静的虔诚之家,并在“家,甜蜜的家”中用歌词道尽了这种渴望:“纵使安身在繁华,锦衣玉食,又怎及,我其乐融融的家。”——约翰·霍华德·佩恩(John Howard Payne)

如果按照上帝的旨意,在基督降临之前,你必须长眠在陌生的土地,请永远不要担心祂会忘记唤醒你,并带你回家。一个国家出于感激之情,尚且会调动各种资源,把“家,甜蜜的家” 这首歌的作者带回家乡。整个天国岂不更要努力帮你回到天家吗?

大树还是小萝卜?

你可能听过一个笑话,讲的是一架商用飞机在飞越大西洋时遭遇了雷暴。片刻之后,飞行员打开公共广播系统说:“嗯,伙计们,我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先说坏消息:半小时前,一道闪电击中了咱们的飞机,所有的导航设备都失灵了,我们完全不知道现在正在哪里。好消息是,大家貌似要度过一段美妙的时光了。”

无论知道与否,你都在运动和改变之中。没有什么是静止的。我们都在时间的传送带上无法下车。但问题是,你在朝着什么方向前行?你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在这段时间里所做的事情,将决定我们永恒的命运。

我还有一个奇怪但很重要的问题:你是一棵大树还是一个小萝卜?

让我解释一下。树木可以是生命的纪念碑。最古老的树名叫玛士撒拉,是加利福尼亚白山(White Mountains)的一种狐尾松。据估计,它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世界上最高的树,是加州门多西诺县的一棵红杉。它高达112米,比自由女神像还要高出五层楼。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则是加州红杉国家公园里的一棵红杉。它叫谢尔曼将军,只有大约84米高,却重达2145吨,周长24米左右,年龄估计有2300到2700岁。

接下来再讲小萝卜。它们个头很小,寿命也很短——它们的生命以周为单位,很快就会枯萎、破裂并死亡。

你会像大树还是像小萝卜一样生活?有些人总是很疯狂,他们相信生活就是短暂的狂欢。他们来回奔波不停吃喝,纵情当下及时行乐,相信人生在世稍纵即逝。你是这样的人吗?

或者你愿意像一棵大树——永恒的狐尾松那样活着?圣经怎么说?“因为我民的日子必像树木的日子,我选民亲手劳碌得来的必长久享用。”(赛65:22)

请允许我解释一下,如果你获得了一场某个电子产品超市10分钟的免费无限采购权,你会随便逛逛还是尽快扫货?你当然会以极限的速度穿梭于每个柜台,直到把你能找到的最昂贵的东西塞满购物车!你很疯狂。为什么?因为你认为人类就像小萝卜一样,生命短暂。如果我们看到生活中只有当下暂时的属世快乐,我们会疯狂享乐活在当下,而完全不会意识到在世的生活其实是为永生建立良好的基础。但上帝却要我们像狐尾松而非小萝卜一样体验人生,这种短暂的生命并非人生全部!

很多年前,我有个朋友在一家报社工作。一天,他被派到一个家中,给刚在大街上被枪杀的一名16岁男孩拍摄一张照片。才十六岁!

我的朋友感到有点为难,不想前往一个居丧之家讨要死者的照片。他印象中记忆最深的是,死者的哥哥,一直在谈论他那个麻烦不断的弟弟的意外身亡,在我朋友面前大声悲呼:“全完了!”

人生真的都毫无意义吗?

那个被人从楼上扔下的锅砸破脑袋而不幸身亡的中国老人呢?他的生命也是毫无意义吗?

那我们这些人又如何呢?你我今天已经活了30、40、50、60或80年了——如果各位骑自行车时戴头盔,避免吃油腻的食物和铁锅爆头,没准能多活几年。但最终人人都不可避免地被传送带送往墓地。“我们可以预防各种意外,”一位名叫伊壁鸠鲁(Epicurus)的古希腊人写道,“但就死亡而言,所有人都像住在一个毫无防备的城堡中的居民一样。”或者像其他人所说的,“最终,我们都将死去。”

那么,人到底该如何对待地上短暂的一生?生命至多不过八九十年,如果不幸在年轻时遭遇疾病或意外,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自己和生命的意义呢?你的答案会影响你的哲学。一些基督徒说,他们相信天国、审判和永恒,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却像小萝卜一样思考,“以防万一”。他们很疯狂,因为他们认为短暂的生命正在时钟的滴答声中不断消逝。

你认为你是谁?如果你像他们一样,你会一直很疯狂,因为这段生命真的很短暂。但如果你相信自己就像一棵大树,带着永生的应许而活,你就不会受到驱使,去体验所有当下的属世快乐。你会满足于自我克制的生活,因为你知道在天堂里有更美好的事情等着你。记住,诗篇的作者应许说,“在祢右手中有永远的福乐。”(诗16:11),贯穿永恒。

我们不必认为自己像小萝卜,现在就必须把生活中的种种乐趣填满自己的购物车。我们可以像大树一样思考、生活和计划。“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诗1:3)

的确,这个世界只是暂时的——但我们却大可不必如此。

“我要回家了”

托马斯·沃尔夫说:“你不能再次回家。”但这并非总是正确的,当然也不能阻止许多人的尝试。你认为自己是谁,会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你想往哪里去,以及你有多专注于到达那里。

以莉莲·艾琳为例。1927年春,这位住在纽约的年轻俄罗斯移民思乡心切,决定回到俄罗斯的家。在人群中度过了不快乐的两年之后,她知道嘈杂的城市生活并不适合自己。莉莲负担不起横渡大西洋的费用,但她一心想要回家,所以这个年轻的女人选择徒步穿越两大洲回到俄罗斯的老家!

带着一张手绘地图,一根铁管自卫,外加几美元,姑娘就开始了她的史诗之旅。因为生性害羞,她拒绝了接受陌生人的顺风车,但她平均每天能走三十到四十英里。最后,这个虚弱的女孩穿过芝加哥,来到了温尼伯,在那里开始了她真正艰难的旅程。要知道,早在1927年,加拿大的那个地区几乎没有道路。除了一个奇怪的贸易站或电报站之外,只有一片世界上最难行的地形和荒野。即使是有经验的山民,也会再三考虑独自穿越这一崎岖不平的地段。

但莉莲日复一日地步行穿过萨斯喀彻温省、阿尔伯塔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当她来到一条涨水的小溪时,她会紧紧抓住一根木头飘过去。她睡在户外,忍受着无数的艰辛,靠面包和野浆果为生。当被问到她要去往何处时,她总是坚定地回答是:“我要回到俄罗斯的家。请不要阻止我。”

当莉莲到达温哥华时,她的衣衫褴褛,缺乏给养,引起了当地人的极大关注。为了防止她在冬天继续前进,当局以禁止流浪为由将她抓捕入狱。她利用被关在监狱里的几个星期,恢复了体力,当春天到来时,她开始继续那艰巨的任务,接下来徒步穿越育空(Yukon)地区。电报站的接线员们关注着她的行踪,并送给她几件衣服和一条狗。当她得知一名电报员为了寻找自己而死于暴风雪时,她掩面而泣。

莉莲在育空区的道森市又度过了一段冬天,并于1929年7月抵达阿拉斯加的诺姆。但这只是她史诗般旅程的一半。她最后一次被人看到,是从威尔士亲王角,划船穿过36英里的白令海峡到达西伯利亚。(注3)

莉莲到家了吗?一名男子声称,1930年秋天,他在西伯利亚海岸看到了一名女子。她告诉一个惊讶的警察,说自己是从纽约一路走过来的。我当然希望这是真的,莉莲能顺利回家,过上持久的幸福生活。

我们震惊于莉莲·艾琳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决心回到了俄罗斯简陋的家中。但有很多人,却对回到耶稣在天国为他们准备的豪宅漠不关心,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我们需要以更大的决心回家!

全部的应许

这是鲍勃·穆尔黑德博士(Dr. Bob Moorehead )记录的一个决心跟随耶稣之人的誓言,非常鼓舞人心。

我是“不耻者联盟”的一员,我拥有圣灵的能力。大局已定,我已经迈过了起跑线。我已做出决定,作主的门徒。我无法回头,不能松懈,不能停歇,不能退缩,必须前进。我过去得蒙拯救,我现在很有意义,我未来安全无虞。

我结束了低俗的生活,短视的计划,浮华的外表,空洞的梦想,庸俗的愿景,无意义的交际,功利的付出,以及矮小的目标!

我不再追求卓越、成功、地位、晋升、掌声或名望。我无需永远正确,永争第一,出人头地,声名显赫,赞不绝口,德高望重或各种奖励。我现在活在当下,我要操练信心,靠爱忍耐,凭祷告生活,借圣灵的力量做工。

我态度坚定,步履轻快,因我的目标是天国。虽然我的道路狭窄崎岖,同行者寥寥,但我的向导值得信赖,我的使命清晰明确。我无法被收买、妥协、绕道、诱惑、退缩、胁迫或拖延。我不会在牺牲面前退缩,在逆境面前犹豫,在敌人的桌上谈判,在名誉的池中思考,或在平庸的迷宫中漫步。

我决不放弃,永不闭嘴,从不放手,誓不停歇,我要一直布道,祷告,侍奉,储备,为基督的事业昼夜不停。

我是耶稣的门徒。我必须勇往直前,直到祂来,不断付出,直到我倒下;不停传道,直到福音传遍天下,并且工作不息,直到祂来接手。

当祂来取回属于祂的,祂会毫不费力认出我……我的颜色会一清二楚。(注4)

一位父亲带着年幼的儿子去当地的动物收容所挑选一只小狗作为生日礼物。在看了一排狂蹦乱跳、吠叫不停的“囚犯”后,小男孩选中了一只尾巴摇得很欢的杂毛狗。

“你为什么想要这只?”父亲问。“因为它会有个幸福的结局,”男孩回答。

对于基督徒,有个好的结局要比有个好的开始要重要得多。每只蝴蝶最开始都是一只幼虫。钻石来源于一黑色的碳块。大卫起初是个不起眼的牧童,后来却成为荣耀的君王。

达成目标的关键是始终专注于目标。你可能会在起跑线上摔跤,或者在半路上被绊倒,但在一生的比赛中,重要的是你要站起来,圆满结束。保罗说:“弟兄们,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3:13,14)

你是否整装待发?

1914年,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爵士带着船员们驶往南极洲,打算徒步穿越南极洲大陆。但到达南极洲之前,他们的船“耐力号”被困在冰中,无法修复。大家在浮冰上扎营了将近一年,然后划着救生艇来到一个叫做大象岛的荒凉之地。

沙克尔顿知道他的船员不可能在此地安然过冬,于是带了几个人,乘小船开始了一段危险的旅程——航行800英里前往南乔治亚岛,向当地一个捕鲸站寻求帮助。在离开那群快被冻僵的被困同伴之前,他承诺,“我会回来的,”然后又补充道,“请确保你们收拾好行李!”

这位勇敢的探险家恪守诺言,他奇迹般地在冰层中找到了一条路,然后和几个船员乘着小救生艇横渡了世界上最危险的海洋。他们冒着巨浪和飓风,到达了偏远的捕鲸站。

尽管饥肠辘辘、疲惫不堪,沙克尔顿还是带着一艘救援船掉头回来寻找被困的人。这是一场穿越巨大冰障的史诗之旅。他冒着失去船只、生命和船员性命的危险,奋力返回了象岛。就在众人饥寒交迫、身陷困境,死亡似乎近在眼前的时候,沙克尔顿抵达。奇迹的是,在两年的困境中,船员竟无一人离世。

当大家都在救援船上,走出危险地带回家时,沙克尔顿问一个获救者:“嗯,你已经收拾利落做好了准备,对吗?”

“是的,领导!”对方回答。“我们从未失去希望。你既然承诺回来,我们就相信你一定会。”(注5)

耶稣不会让祂的子民被困在这个寒冷荒凉的世界。我们的主人应许,“我必再来”。(约14:1-3)不管在人看来,实现这个应许显得是多么地不可能,我们永远都不要失去盼望。没有什么能拦阻耶稣拯救祂用生命赎回的人安全回家。对我们来说,没什么比准备好迎接祂的再来更重要了。

朋友,你做好准备了吗?你有优先事项吗?你是在首先寻求祂的国和祂的义?你知道你从哪里来,在这里做什么,将要往哪儿去吗?你知道在万王之王的眼中,你的价值几何吗?你知道祂为收养和救赎你花了多大的代价吗?你知道你到底是谁吗?

我相信你知道,但如果你还不确定,何不现在就求问祂呢?在祷告中,把你的生命托付给拯救你的那位船长。祂在等你!

--------- --------------------------------

1. 杰森·沙克特(Jason Schachter)编写,《1999年3月至2000年3月地理流动性》(Geographic Mobility: March 1999 to March 2000),华盛顿特区:美国人口普查局,2001年5月。

2.《美国传统英语语言词典》第四版(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4th ed)。

3. 卡尔文·鲁特特拉姆(Calvin Rutstrum ),《荒野之路》(The Way of the Wilderness),伯吉斯出版社,1946年。

4. 鲍勃·穆尔黑德(Bob Moorehead),《适宜的言辞》(Words Aptly Spoken)华盛顿州雷德蒙德:奥弗莱克基督教出版社,1995年,引用于比尔和琳恩·海贝尔斯(Bill and Lynne Hybels)的《重新发现教堂》(Re- discovering Church),第194页,密歇根州:大急流城,1995年。

5.阿尔弗雷德·兰辛(Alfred Lansing),《耐力:沙克尔顿的奇异之旅》(Endurance: Shackleton’s Incredible Voyage),纽约:卡罗尔和格拉夫出版社,1986年。


本系列文章目录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请分享给需要的人!